葉門,是個具有精神分裂傾向的大地,一方面對海洋有熱切的期盼,而它不為人知的另一面,是充滿傳說與未知,混合廣場焦慮與幽閉恐懼的內陸沙漠。

有文字記載開始,葉門的過去就充斥著無法辨認的荒謬無稽:為了歡祝國王誕辰的慶典,數以千計的奴隸相互殘殺……可以破壞水庫的巨無霸老鼠……岩洞居民用蜂蜜浸泡木乃伊,然後賣給遠方國度的蘇丹王,當做保健食品……沙漠中超過二千個部落,各自為政,而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風俗與語言……吃魚的駱駝、流血的樹……嚼著就神清氣爽的葉子……藏著惡鬼,終年噴著火焰與毒氣的古井,是《聖經》使徒驅魔後的遺跡……穿著裙子,別著彎刀的男人……。所有的一切,聽起來既危險又迷人,讓人躍躍欲試。

不過我知道這些故事的地方,是在印度孟買前往阿曼首都馬斯喀特(Muscat)的海上。除了睡覺、洗澡、上廁所以外,來自沙漠古城的哈第,總是眉飛色舞地講著有趣而奇怪的故事,他是我見過最會說故事的人之一。

下船道別之前,哈第拿出一張紙鈔,慎重其事地告訴我:「我家就在這裡,房子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,有機會去看看……。」
我翻到紙鈔背面,仔細端詳這張葉門面額五十里亞爾(Rial)上簡潔俐落,具有明顯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,心裡想:
「騙人的吧!」

許多年後,事實證明,孤陋寡聞的井底之蛙不是哈第,是我。
葉門首都薩那(Sana'a),是一座質樸典雅、具有人情味的古老城市。
當地人總喜歡轉述先知穆罕默德的說法:「人間有三個天堂——呼羅珊的梅爾夫(Merv of Khurasan)、敍利亞的大馬士革,以及葉門的薩那……。其中薩那更是天堂中的天堂。」

在《蒙古秘史》中被稱之為麻里兀的梅爾夫,原本是中世紀絲路上最大商業都會,人口超過一百萬。一二二○年,鐵木真的么子拖雷,派遣大軍圍困梅爾夫,在堅守半年之後不幸落城,戰後除了少數工匠倖免苟活之外,全市慘遭屠殺滅城。梅爾夫從此一蹶不振,在風沙中荒廢頹敝的清真寺、宮殿與城牆,充滿了無處話淒涼的悲戚。

我迷戀大馬士革的陳跡過往,而巷弄內茶館的說書人對於大馬士革的一切,更是如數家珍:使徒保羅歸信的教會、抗擊十字軍的英雄薩拉丁、暗中活躍潛伏的愛德華・勞倫斯、徘徊在大市集的幽靈……,每個角落都有專屬的故事,每個轉角都能與歷史久別重逢。不過,大馬士革實在是太大了,稍不留意,就很容易迷失在茫茫人海,尋不回自己。

所以,我同意先知的看法,薩那有梅爾夫的清虛、大馬士革的豐厚,卻没有他們的寒愴或自大。薩那古城繁榮,卻少見喧譁爭鬧。來到薩那,你會發現時間不再奢侈,一壺涼茶、一袋水煙,就能消磨一下午的慵懶。

薩那,的確是天堂中的天堂。

打從一九六○年代開始,薩那就是葉門紙鈔貫穿時空的主題,唯一改變的,是不同的觀看角度。如果將它們一字排開,我覺得與歌川廣重的浮世繪《江戶百景》有異曲同工之妙,從鷹眼俯視、漫步觀望到格放特寫,每個視角都顯示葉門人對薩那的愛始終不移。我特別喜歡一九七一年二十里亞爾與九三年一百里亞爾的空中鳥瞰,全智全能的造物者視角,將畫面情境提昇到《一千零一夜》的神話層次,畢竟根據天方夜譚的文字轉述,阿拉丁與辛巴達,都曾造訪過這座美麗的城市。 時間來到二○一一年,第三次造訪葉門。不過這一次,是追隨著被偉大探險家塞西格(Wilfred Thesiger)譽為「最後一位浪漫主義時代旅行家」的芙瑞雅‧史塔克(Freya Stark)的《阿拉伯南方之門》(The Southern Gates of Arabia)的故事,深入哈德拉毛(Hadhramaut)的神秘荒漠,也就是哈第告訴我發生許多超自然事件的阿拉伯沙地。拜科技文明所賜,從海岸線拉進沙漠只需要十四小時的車程,就當暮光將近之時,我看見地平線另一頭垂直與水平線所構成的建築線條,我知道,希巴姆(Shibam)近了。

對於現代人來說,希巴姆這個名字很陌生,聽起來像是某種不好吃的巧克力品牌。實際上這座千年古城,一九八二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單,甚至出現在信用卡的電視廣告上。希巴姆的建築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,是因為每棟高樓都以參天之勢拔地而起,而且不止一棟,而是整座城市。早在中世紀之時,哈德拉毛沙漠的住民就用混漿混入刴碎的雜草,充分攪拌過後製作成磚頭的形狀,然後放在太陽曬乾。最後的作品就是堅硬無比的長方泥磚。接下來的方式就和我們砌磚牆蓋房子相似,需要的只是一層層向上疊加。通常一棟大樓平均有七至十層樓的高度,建築物的外牆還會用石灰塗飾,除了美觀之外,防蟲也是主要功能。住戶大都是姓氏相同的親族,哈第的家族就在其中一棟。

如果看過薩那建築洛可可式的花邊飾帶,就會覺得希巴姆的風格太樸素簡單。隔天,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,找到了哈第所屬的哈斯曼家族,長老親切地招待我到客廳坐坐,哈德拉毛人似乎也不太在意房屋的內部裝飾,除了窗櫺和門框是雕花木架之外,室內空間極簡素淨。如果瑞士建築大師柯比意在現場,一定對希巴姆讚不絕口。後來我才了解,無論是建築形式或居家風格,都和伊斯蘭宗派與民族性格有關,不同的姓別、不同的社會階層,分配到的是不同的室內空間,而觸目所及的一切都要力求樸質。
「我想,先知也要我們這麼做。」至少哈第的叔父是這樣告訴我的。

許多在海外工作的阿拉伯裔勞工,百分九十都來自葉門,尤其哈德拉毛沙漠地區,這裡的荒涼雖然帶有不尋常的美感,但想在這片不毛之地維持生計是一件艱辛的事。哈第所屬的哈斯曼家族,有七成的男子都遠赴海外打工:在新加坡的餐廳、在印度洋的散裝貨輪、在大興土木的阿布達比、在沙烏地的鑽井油田……每個角落都可以看見葉門人辛勤揮汗的身影,他們是阿拉伯世界中最弱勢的一群。
向晚時分,我登上希巴姆古城對面的山頭,這是紙鈔上的取景角度,拍攝位置好的所在地,早就被歐洲觀光客的腳架霸佔,所有人都來爭睹魔幻時光。當太陽接近西方的地平線時,沸騰的熱度迅速下降,西風在燠熱中夾帶些許涼意,相機快門在四周的感嘆此起彼落。這座被譽為「沙漠中的曼哈頓」的古城,亮褐色外牆在塞尚色調的陽光下轉成金黃,水平與垂直線條構成的立面、銳角,在陰影下更加強烈,遠方傳來少年們踢足球的吆喝呼聲,街口破爛的卡車、廢棄大樓的斑駁殘跡、無人看管的羊群,讓希巴姆遙不可及的絕美適度地回到人間,這是可以接受的衰敗,人人心知肚明,看破卻不說破的祕密。

當最後一道餘暉從山頭褪去,天空從粉紅、酒紅到深紫,古城稀疏的燈火意興闌珊地逐一點亮,所有可辨認的形狀逐漸消融在暮色之中。

「我真想看見這樣一群人,在自由的土地上與自由的人民站在一起,那時,我才可以對正在逝去的瞬間說:『請你為我停留片刻吧!你是如此的美!』我的浮生的痕跡才不致在永劫中消褪——我現在就彷彿已預感,屆時我徹底享受著那瞬間。」歌德在《浮世德》中寫下了如此的感慨,在這一瞬間,我明白了浮世德的心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