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貢獻包括:
・引進先進手術,造福心臟病童。
・使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在台絕跡,並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委員,
參與「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指引」的制定工作。
・帶領台灣重返國際小兒科醫學會等學術舞台。
・秉持「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」理念,以三十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。
・成立台灣第一個醫療基金會「心臟病兒童基金會」,支持貧困病童接受治療,使數千名兒童重獲新生。
・積極推動學生心臟病篩檢工作,這是台灣最早的兒童篩檢工作,受惠學童超過兩百萬人次。
・追蹤台灣兒童偏高的死亡率,同時研擬少子化整體對策。
呂鴻基於2008年獲首屆台灣醫療典範獎、2009年獲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終身成就獎,他總是站在第一線, 搶救生命、守護兒童,一生永不停歇。
我投入先天性心臟病的研究共達六十年。台大的病理科陳海清教授、小兒科陳烱霖教授、內科陳烱明教授及外科林天祐教授,早在一九五○年代,就對先天性心臟病有興趣,曾經指導過我,記憶猶新。如今先天性心臟病兒童,有百分之九十的機會活到大人,我不禁覺得有幸、興奮又感恩。這些成人先天性心臟病需要追蹤,並加以研究,我盼望將來有更多的醫師對此病有興趣,能加強研究,造福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病人。
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是兒童及青少年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。我當住院醫師時,風濕性心臟病患最多,占所有心臟病人的約一半,病人發病十年內,因心臟擴大、心臟衰竭而死亡者高達一半。
我們於一九七五年開始推行「長效盤尼西林(Benzathine Penicillin G)之長期預防風濕熱再發計畫」,並多次召開醫師公會巡迴演講會,強調其重要性。此期間,台灣經濟大幅度發展,社會型態及生活習慣也改善,一九八三年開始,風濕熱發生率降低,二○○○年以後就鮮少發生,二○○八年絕跡至今已十年。
川崎病(Kawasaki disease)是一九五○年代開始發生於日本五歲以下嬰幼兒的新疾病。一九七六年,我發現台灣第一例川崎病,以後病例逐年增加至今。兒童時期的心臟病還有很多,如心律不整、心臟腫瘤及心肌炎等,有待大家繼續努力與研究。
(摘自本書自序,完整內容請見《呂鴻基: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》)
「我幫妳聽心臟好不好?」今年八十七歲,從二○○○年退休之後仍固定每星期一次教學門診的呂鴻基,像個紳士般,略微彎腰、低頭問著眼前這位小女孩。
「嗯,」小女孩望了一下身旁的媽媽後,點點頭。在實習醫師的協助下,她很快把鞋子脫掉,往診療床上一躺,準備接受觸診、聽診、視診等一連串的理學檢查。
「妳可以先把眼鏡拿掉嗎?」呂鴻基手中握著聽診器,站在床沿,輕聲的探問。
「喔,」小女孩眼神怯生生的飄向站在床邊的大人們,慢慢摘掉眼鏡,拿給一旁的媽媽,少了眼鏡遮掩,露出一雙黑瞳大眼左右顧盼,顯得有些緊張。
這時,站在床沿的呂鴻基微微欠身,拿起聽診器,在小女孩胸前仔細聽了一分多鐘,然後請女孩坐起來,把聽診器輕輕移往後背部,又聽了一分鐘,接著用手幫她檢查脊椎,然後再檢查腹部、下肢等處,也檢查乳房發育情形。
前後花了四十五分鐘左右問診與完成整套的理學檢查,呂鴻基沒有開藥,但叮囑女孩的媽媽,下週回診時記得帶女孩小時候的健兒卡來,他要仔細看過一遍。等小女孩跟媽媽離開診間之後,他請兩位實習醫師坐下來,開始針對剛剛的病例進行更細部的討論。
* * * *
兩位年輕醫師專注的盯著眼前這位醫學院「老師的老師」,難以相信,他居然還在做研究。
「這份新的論文,我分男女來分析,分成三群,六至九歲有九十九人,九至十三歲有兩百八十九人,十三至十八歲有五百一十人,結果發現,在九至十三歲這群,出現男女心跳的差別。所以,心臟的青春期從九歲開始,這是全世界第一份資料,」呂鴻基說明。他發表的論文有學術期刊論文三百二十五篇,研究會論文三十一篇,書、章節四十四本。這篇論文由他親自做分析,將結果撰寫成初稿後,交給現台大小兒心臟科全部同仁查閱討論再修改而成,共同作者全部有十五位。呂鴻基臉上掛著微笑,手指著論文上的一長串小兒心臟科醫師名單,緩緩唸出呂鴻基、吳美環及王主科等十五人的名字。
八十七歲老教授低頭讀著論文內容,二十多歲的實習醫師坐在桌旁認真聆聽,彷彿跨越時空,超過半世紀的年齡差距,醫學傳承依然持續著,在台大兒童醫院教學診間,靜靜交會。 不知道這兩位年輕醫師是否清楚,這座在二○○八年啟用,今年成立滿十年的兒童醫院,第一任籌備處主任即是呂鴻基。他前後費盡三十年的時間、歷經多次改朝換代,多方奔走,才讓這座醫院誕生。
已經接近中午用餐時間,窗外陽光格外耀眼,白淨診間被照得熱呼呼的,看著眼前這幕師生互動的畫面,讓人從裡到外,更加溫暖了起來。
(摘自本書楔子,完整內容請見《呂鴻基: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