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微妙的心理學技巧似乎可以加速習慣的養成:你用來描述行為的語言。假設你想避免使用臉書。每當你想要用臉書時,你可以告訴自己「我不能用臉書」或是「我不用臉書」。這兩句話聽起來差不多,效果卻差很多。 「我不能用」把你的掌控權奪走了,使你覺得無能為力。在這個無形的關係裡,你就像是一個小孩,被迫不能做你想做的事,然而,愈是不能做的事,人們愈會被它吸引。相反的,「我不用」是個擁有掌控權的宣言,宣告這不是你會做的事。 這個說法賦與你力量,並傳達一個訊息:你是個很特別的人,你有自己的原則,而你的原則是不用臉書。 我們知道這個方法有效,是因為消費者行為專家派翠克(Vanessa Patrick)與海格費(Henrik Hagtvedt)利用這個技巧進行了一個實驗。他們請一群女性想出一個有益健康的長期目標,例如每週運動三次,或是吃更健康的食物。研究者表示,這些女性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誘惑,而她們要告訴自己一些話,幫助自己克服挑戰。例如,選擇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可能會遇到工作很累的時候,研究者請半數的人對自己說:「我不能漏掉任何一次運動。」請另一半的人對自己說:「我不會漏掉任何一次運動。」 十天後,這些女性回到實驗室,報告自己的執行情況。告訴自己「我不能」的人當中,只有10% 持續執行運動計畫;對自己說「我不會」的人當中,有高達80% 的人堅持到底。這個說法賦與她們力量,而不是暗示她們只能任憑一個自己無力控制的外在力量的擺布。這個研究只追蹤十天的行為,因此我們難以根據這個結果得到強而有力的結論。適當的用語似乎有幫助,但要擺脫成癮行為,顯然不是每當遇到誘惑時說「我不會」就能辦到的。 即使我們用有益的新習慣取代了有害的舊習慣,我們仍然可能對新的習慣上癮。就長期來說,我們的目標是完全不受任何習慣的擺布,而不是用一個習慣取代另一個習慣。轉移注意力只是短期的解決方案,它幾乎無法消除成癮行為。要根除成癮行為還需要仰賴另一個要素:重新設計你的環境,使你的周遭盡可能沒有任何誘惑,這就是行為架構背後的理念。 |
(更豐富的內容,請見《欲罷不能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