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恭源 光寶科技董事長 一個孩子都不能少 「那時我兼任導師,帶了一班學生,有位同學是拳擊選手,個性比較調皮,訓導主任認定他是問題學生,因此我總是很擔心他,不斷叮嚀他,一定要忍耐,而他也答應了我。 「有次降旗典禮,我在辦公室忙著,沒有參加,訓導主任看到這孩子立正時沒有腳靠攏站好,就踢了他一腳,結果學生的火爆脾氣上來,一拳把訓導主任打趴在地上,後來因為慌張害怕而跑掉了,整件事鬧得沸沸揚揚,班上同學蜂擁到辦公室告訴我這件事,我把所有孩子集中在教室裡,要大家想辦法把那位同學找回來。」 宋恭源望著遠方,緩緩描述這戲劇化的情節,語氣突然有點哽咽,彷彿近五十年前發生的事情,轉瞬浮現眼前。 「到現在,那還是很令人感動的一刻。這學生後來被找回來,搭著我嚎啕大哭,不但我眼淚掉了下來,班上五十來位同學也哭在一起。我很懊惱,不明白他答應我要忍耐,為什麼沒法做到?」 隔天召開校務會議,多數發言都主張要開除這位學生,但宋恭源始終一言不發。最後,校長徵詢他的意見,他才直言:「這個孩子本質不壞,發生這件事是我沒教好,如果開除這個學生等於毀了他,我立刻辭職。」 對於宋恭源教學績效一向很滿意的校長,聽到他這麼熱血袒護學生,當下有些愣住。跟教務主任商量後,再問他的意見,「我建議將這位同學留校察看,下學期有機會讓他轉去別的學校,才不會毀掉這個學生。」 後來,闖禍的孩子轉了學,宋恭源也離開了嘉義,整件事逐漸從記憶中淡去。不過,人生就是這麼奇妙,年輕時堅持寬厚處世而無意間種下的因,竟會在毫無防備的情境下,見到結出來的果。 「我想至少經過了二十年吧,有次走在台北車站,一個警察遠遠就喊著『宋老師!宋老師!』我心想怎麼回事?結果他跑過來抱住我,我一看才發現,就是這個傢伙,就是這個練拳擊的學生!我當下又驚又喜,問他怎麼都沒有跟我聯絡!」 當你發自內心愛護學生,就會想要盡自己的能力保護他們,希望他們可以順利成長,不論時間經過多久,還是「一個都不能少」。 彭双浪 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 從兩次外派,到轉戰業務領域,一直為集團開疆闢土的彭双浪,似乎是個具備冒險性格的人,「其實,我只是服從性很高,」他直言,工作上的每一個轉折,幾乎都是長官安排,而他就抱著「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」的心態,接下每一個任務,而他後來也果真都安然過關,建立戰功。 2012年,更大的挑戰降臨在彭双浪的身上—他在公司風雨飄搖之際,接下了總經理這個重責大任。當時,友達連續兩年虧損,累計虧損超過一千億元,集團市值從高峰期的四千多億元,縮水到只有一千六百多億元,加上受到美國反托拉斯訴訟案影響,高階主管遭留滯在美,可說是身陷創立以來最慘烈的黑暗期。 「因為每天傳來的都是壞消息,我還苦中作樂,說每個月我沒有『一號』,都是從『二號』(噩耗)開始,」彭双浪回憶。 臨危受命接下總經理一職後,為了穩定士氣,彭双浪率領十六位高階主管向董事會提出減薪決議,「公司營運不好,主管要負責,所以我們講好,大家一起減薪15%,」他說,至於基層員工,則是盡可能加薪、給獎金。這個做法,為友達成功留住人才。 另外,彭双浪也大刀闊斧調整組織結構。友達原本是兩個事業群,另有研發、供應鏈、行銷、業務、製造等功能,他將功能性組織調整成以客戶為導向的組織,除了將顯示器事業部重新劃分為視訊顯示器與移動顯示器,加上太陽能,形成三個事業群,每個事業群都有自己的功能性單位,從此自負盈虧,至於業務重疊,或沒有充分發揮功能的部門,就得調整。 如此一來,便可減少人力浪費。同時,為提振營收,彭双浪加速布局大尺寸電視面板、觸控面板,以及高階中、小尺寸面板等高附加價值與差異化的產品。策略奏效,獲利表現亮麗,終結了連續十季巨額虧損的命運,還創造面板產業史上少見的連續三年獲利紀錄。 姚立德 臺北科技大學校長 眼前一派溫文儒雅的姚立德,「我很會演布袋戲,抄起帽子、手帕就能舞弄一番,很能自得其樂!」他只是淡淡訴說著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,坐在斜對面的採訪者卻已經睜大雙眼,全然不敢置信。 「我天性調皮,但是硬生生被母親的嚴厲管教壓抑住,從幼稚園開始,我就被媽媽打到大,有時還打到流血。我有好長一段時間,很怕大同電鍋,因為母親會罰我端著裝滿水的內鍋跪著,還要求不能溢出水來。那對幼稚園的孩子來說,是很痛苦的一件事。」 一邊回憶童年,姚立德忍不住笑,「這事回想起來,還是心有餘悸,但是長大之後,母親其實對我最好,很疼愛我。」當時的姚媽媽,為什麼這麼望子成龍,愛之深,責之切?「我知道這其中的緣由,我們家什麼都沒有,只有小孩比別人會念書。」姚立德從小就比表哥、表姊會讀書,母親回到家鄉,在親友面前很有面子。 除此之外,當時艱辛的日子,也是姚立德陪伴母親一同走過,成為母親的小小精神支柱。姚立德的父親軍職退伍前,長年在蘇澳武荖坑工作,距離桃園眷村的家很遠,每兩個星期才往返一次。逢年過節,看到別人闔家團圓,小學畢業的母親便會觸景生情,要姚立德幫忙寫信,傳達思念之情。 母親一邊流淚,年幼的孩子一邊振筆疾書,因此姚立德從小學三年級開始,就會想盡各種辦法,用注音符號、為數尚不多的詞彙,為母親代筆家書。「我的文筆流暢,應該是小時候因緣際會奠下的底子!」一句話,就讓人不禁感到一絲心酸。 那段成長的歲月雖然艱辛,小康之家的環境,卻也不虞匱乏。隨著父親的退伍,家裡的情況也慢慢變得不一樣。「五專一年級時,我們家從桃園搬到現在的新北市樹林區,開了一家雜貨店,早餐、刨冰⋯⋯什麼都賣,我父母前一天先做好包子,清晨四、五點就起來磨豆漿,早餐賣完再賣刨冰,很認真打拚經營著雜貨店。」 姚立德回想起家中那段創業時光,依然歷歷在目,「一直到我二十多年前從美國回來,他們還兢兢業業開著店,即便我都在大學當教授了,可是過年過節回家,只要一通電話進來,還是會幫著家裡送啤酒、汽水⋯⋯。我父親晚年兩邊膝關節都換過,長年扛負這些沉重的啤酒,膝蓋都磨損了。我跟他們說年紀大了,不要再做了,他們還是堅持守著這間店。」就是這麼一個充滿了希望與能量的古早版「7-Eleven」,養活了一家人,也給了姚立德最初的學習榜樣。 |
(摘自本書,完整內容請見《跨世紀的產業推手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