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
購書車 | 會員中心 | 客服中心

科技、人文與藝術的交織
如詩般的科學、整合的團隊 才能改變世界

公開發表的第一個電腦程式
出自百年前一位熱愛數學的詩人拜倫之女—愛達之手
活在電腦與網路世界的我們 現都身處在她早就預言的境界

  在2011年,艾薩克森的《賈伯斯傳》為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留下動人身影,並成為影響時代的巨著。現在艾薩克森要敘述一群人的故事,告訴我們這些有卓越眼光、不羈創意與無比勇氣的人,如何攜手合作創造出電腦與網路,使數位時代得以來臨,讓賈伯斯能大展雄才。
  無論是想知道創意如何發想或探索團隊如何運作,《創新者們》的故事都能帶來深刻啟發。
  艾薩克森從浪漫詩人拜倫之女愛達開始說起,他也一一探索掀起數位革命的秀異之士,具備了什麼樣的特質,其中包括MIT的教授布許、早夭的天才圖靈、大科學家馮諾伊曼、英特爾的諾宜斯、微軟的比爾蓋茲、蘋果電腦的賈伯斯、發明WWW的柏納-李等人。
  他揭露了這群天才、怪傑和駭客如何思考、為何如此有創造力,同時也寫出他們尋求合作的智慧,以及如何借助群體合作之力,使創造力更上層樓。
  在這個亟需創新、創意與團隊合作的年代,《創新者們》清楚點明促使這一切發生的祕訣。


華特.艾薩克森 (Walter Isaacson)/著
《賈伯斯傳》、《富蘭克林傳》、《愛因斯坦》權威傳記作者
賈伯斯生前兩度親自請託、指定傳記執筆人

  現任國際非營利組織亞斯本研究院(Aspen Institute)執行長暨總裁。該機構聲譽卓著,不僅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政策研究與教育機構,在歐洲、亞洲也設有研究分院,透過邀集各界精英舉辦高峰會、研討會和執行研究計畫等,積極促進國際領導人才交流,並提出政策建言,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之一。
  艾薩克森畢業於哈佛大學文學院,後以羅德學者身分在牛津大學進修,並取得哲學及政經碩士學位。曾任《時代》雜誌執行總編輯、CNN董事長兼執行長,在歐巴馬總統上任後,被指派擔任美國廣播理事會(BBG)主席。
  艾薩克森不僅是傑出的記者,更是備受讚譽的傳記作家,寫作功力一流。著有《賈伯斯傳》(Steve Jobs)、《愛因斯坦》(Einstein: His Life and Universe)、《富蘭克林傳》(Benjamin Franklin: An American Life)、《季辛吉傳》(Kissinger: A Biography)等暢銷傳記。

 

張忠謀・施振榮・童子賢 科技業鉅子重量推薦
李開復・林之晨・翟本喬 網路創新者大力讚賞

艾薩克森寫過一本描述天才,鼓舞人心的大作,這次他要告訴我們,如何以團隊合作達到創新與成功。《創新者們》述說了數位革命的迷人歷史,包括重要卻常遭遺忘、在數位時代之始女性的關鍵貢獻。對於如何團隊合作達到重要目標,這本書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經驗。

──雪莉・桑德伯格(Sheryl Sandberg),臉書營運長

《創新者們》闡述資訊科技的發展歷史,介紹諸多科技發展傑出人物,從數學的模型創建到半導體發明的歷史人物,故事豐富、人物精彩、層次分明,很值得細細品嘗。

─童子賢,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

「最近幾年,台灣不管是產官學界,都一窩蜂把創新創業當作救國靈丹,拚命要把年輕人送上火線。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對創新創業的過程,以及幕後所需的大環境背景,有更深入和真切的認識,而不再是揠苖助長,冀望人海戰術能讓創新創業一蹴可及。」

──翟本喬(和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)

可與《賈伯斯傳》相提並論的巨著……書中以豐富的故事一步步解釋了數位時代的十樣核心創新,從數學邏輯到電晶體、電玩、網路,並描述了造出這些創新的創新者的特質……艾薩克森展示了合作的力量,以及企業與其共生系統的互動…… 《創新者們》是最易懂也是最全面數位時代史。

──《華盛頓郵報》

艾薩克森寫下完整且引人的敘述,述說使這個世界能享用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明家、工程師、企業家的故事……這樣的題材讓這樣的作者來寫,最恰當不過了……資訊豐富,鉅細靡遺且易懂的說明了電腦、程式、電晶體、微晶片、網際網路、軟體、個人電腦、全球資訊網以及搜尋引擎,從創意轉化到實現的歷程……是高超之作。

──《舊金山記事報》

如果美國有人了解天才為何物,那必是艾薩克森。

──Salon.com

艾薩克森傑出的新作《創新者們》是天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群雄列傳,而就是這些人,造就了賈伯斯以及其蘋果共同創業者沃茲尼克。

──《華爾街日報》

比《賈伯斯傳》更早構思,視野更宏大。

──《紐約雜誌》

 

詩意的科學
  1833 年 5 月 1 日,芳齡十七的愛達.拜倫(Ada Byron)參加宮廷宴會,和其他年輕女孩一起被引見給英國皇室認識。愛達生性敏感,個性獨立,家人原本很擔心她能否進退合宜,結果根據她母親的說法,愛達的表現「算是中規中矩,差強人意」。當晚愛達見到的王公貴族中包括威靈頓公爵
(Duke of Wellington),她很欣賞他率直的作風。至於高齡七十九的法國大使塔列朗(Telleyrand),愛達覺得他像「老猴子」。
  身為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唯一婚生子女,愛達遺傳了父親的浪漫,母親為了調和她的浪漫天性,特別請家庭教師來教她數學。她那叛逆不羈的想像力,加上對數字的迷戀,讓她愛上了這門「詩意的科學」。在許多人眼中(包括她父親在內),浪漫時期的純淨感性與工業革命掀起的科技狂熱,其實相互衝突。但愛達置身於兩個時代的交叉口,卻感到怡然自得。
  難怪愛達雖然在富麗堂皇的宮廷中初次踏入社交界,卻對幾個星期後的另一場盛會更為印象深刻。她在那次盛會中見到了巴貝奇(Charles Babbage)。喪偶的巴貝奇是數學和科學奇才,當時四十一歲,是倫敦社交圈名人。「愛達對星期三聚會的喜愛,勝過其他上流社會的豪華宴會。」愛達的母親對朋友表示:「她在那兒會碰到幾個科學界人士—包括巴貝奇,她喜歡和他在一起。」
  巴貝奇每週舉辦熱鬧有趣的沙龍,邀請近三百位賓客參加,身穿燕尾服的紳士、披著華麗織錦的淑女,和作家、工業家、詩人、演員、政治家、探險家、植物學家,以及其他「科學家」(這是巴貝奇的朋友剛創造的名詞)共聚一堂。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指出,巴貝奇成功的把科學家引進上流社會,從而「確立了科學在社會上的地位。」
  聚會當晚,他們通常會跳舞、閱讀、玩遊戲、聆聽演講,同時品嘗各種美食,包括海鮮、肉類、異國飲料和冰品。女士在台上玩角色扮演,穿上戲服重現名畫中的情景。天文學家架好望遠鏡,研究人員展示他們的電磁發明,巴貝奇則搬出機械娃娃供賓客賞玩。聚會的焦點是巴貝奇展示他的差分機(Difference Engine)部分模型,這也是他舉辦聚會的原因之一。差分機是巴貝奇在家中打造的巨大機械式計算機。巴貝奇總是以戲劇化的方式展示差分機,他會在差分機計算數字時轉動曲柄,然後等觀眾開始覺得無聊時,開始顯示機器如何根據輸入的指令,突然改變型態。對差分機特別感興趣的人會受邀穿過庭院,到過去是馬廄的地方親眼見識巴貝奇正在打造的完整機器。
  大家對於能解開多項式函數的巴貝奇差分機各有不同觀感。威靈頓公爵認為,將軍上戰場前或許可利用差分機來分析可能面臨的各項變數。愛達的母親拜倫夫人則對這部「思考機器」大為讚歎。至於愛達(她後來有一段名言,指出機器永遠無法真正思考),根據一起出席展示會的朋友所言:「拜倫小姐雖然年輕,卻了解機器的運作,而且看出新發明的絕美之處。」
  由於熱愛數學與詩,愛達得以看到計算機蘊含的美。浪漫科學時代的特色是對新發明和新發現展現高度熱情,愛達正是最佳範例。霍姆斯(Richard Holmes)在《奇蹟年代》(The Age of Wonder)中寫道,這個時期「為科學工作注入強烈的想像力與熱情。許多人對科學發現有強烈(甚至魯莽)的執著,驅動了科學發展。」簡言之,這個時代和我們的時代頗為相似,工業革命的發展,包括蒸汽機、紡織機和電報的發明,改變了十九世紀的面貌,正如同數位革命(電腦、微晶片和網路)改變了我們的時代一樣。這兩個時代都有一群能結合想像力、熱情和神奇科技的創新者,創造出愛達口中的「詩意的科學」,以及二十世紀詩人布羅提根(RichardBrautigan)所謂「深情優雅的機器」。

 

世界第一枚電晶體
  電腦雖然誕生,卻沒能立刻掀起巨浪、啟動革命,原因是最初的電腦仍需仰賴昂貴、脆弱又耗電的巨大真空管來運作,成本十分高昂,唯有企業、研究型大學和軍方才負擔得起。真正的數位時代(電子裝置滲透到生活的每個層面)其實要等到 1947 年 12 月 16 日午後才發端。當天在美國新澤西州默里丘(Murray Hill)的貝爾實驗室,兩位科學家用小條金箔、一小片半導體材料和扭曲的迴紋針,把他們的巧妙設計組裝成功,只要把幾個東西擺弄到正確位置,就可以放大電流,也可以把電流開開關關。新裝置很快命名為「電晶體」,就好比蒸汽機啟動工業革命,電晶體也對數位時代帶來重大衝擊。
  電晶體誕生後,各種創新發明紛至沓來,新科技能夠把數百萬個電晶體蝕刻在小小的微晶片上,換句話說,比 ENIAC 強大數千倍的資訊處理能力,從此可藏身於火箭鼻錐、筆記型電腦、掌上型計算機和音樂播放器,以及能和網路世界任何節點交流資訊或共享娛樂的手持裝置之中。
  三位對科技懷抱強烈熱情的工作伙伴(他們的個性既互補,也相互衝突)後來都名垂千史,被譽為電晶體的發明人,這三人是技巧熟練的實驗高手布拉頓(Walter Brattain)、量子理論學家巴丁(John Bardeen),以及三人之中最熱情執著(後來因此成為悲劇人物)的固態物理學家蕭克利(William Shockley)。
  但是,這齣戲裡還有一個要角,重要性和任何發明家不相上下:三人所任職的貝爾實驗室。電晶體的發明並非單憑少數天才天馬行空的想像,而是綜合了各種不同才能後的成果。由於電晶體的本質使然,研究小組必須結合對量子現象有敏銳直覺的材料科學家、善於在矽中摻入雜質的專家,以及熟練的實驗高手、工業化學家、製造專家和靈巧的工匠。

貝爾實驗室—創新的搖籃
  貝爾實驗室真空管部門的主管名叫凱利(Mervin Kelly),是個能幹的密蘇里人,凱利最初在密蘇里礦業學院研習冶金,後來成為芝加哥大學教授密立坎(Robert Millikan)的門生,並獲得物理博士學位。雖然他設計的水冷卻系統提高了真空管的可靠性,但他也明白,真空管絕對不可能成為高效率的放大器和開關。1936 年,凱利被拔擢為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主任,首要之務就是設法找出替代方案。
  凱利的偉大洞見在於,貝爾實驗室過去雖然是實務工程的技術重鎮,但也應聚焦於原本屬於大學範疇的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。於是,他開始積極獵才,網羅美國最出色的年輕物理學博士,希望把創新變成組織的常態,而不是袖手旁觀,只靠古怪的天才躲在車庫和閣樓裡獨自鑽研。
  「貝爾實驗室開始思考發明的關鍵究竟繫於個人天分,還是仰賴團隊合作,」歷史學家葛特納(Jon Gertner)在關於貝爾實驗室的著作《創意工廠》(The Idea Factory)中寫道。答案是兩者皆是。
  無論對貝爾實驗室或對數位時代整體而言,創新的關鍵都在於,必須了解培養個別天才和提倡團隊合作並不衝突,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。的確,在數位時代,兩種方式可以並行不悖。有創意的天才(莫渠利、蕭克利、賈伯斯等)想到的創新構想,必須仰賴和他們緊密合作的工程師(艾科特、布拉頓、沃茲尼克等)把概念變成新發明。然後技術專才和創業家組成團隊,合力把新發明變成實際產品。像這樣的生態系統如果缺了一角,偉大的概念很可能淪為泡影,最後只能塵封在歷史中,愛荷華州立大學的阿塔納索夫或在倫敦自家後院小棚子裡的巴貝奇,情況就是如此。偉大的團隊如果缺乏高瞻遠矚、滿懷熱情的夢想家,創新的火花也會慢慢熄滅,例如莫渠利和艾科特離開後的賓大團隊、馮諾伊曼求去後的普林斯頓、或蕭克利離開後的貝爾實驗室。

 
賈伯斯傳 (最新增訂版) 成為賈伯斯 第二次機器時代
定價 800 元
網站特價 509 元 ( 85 折)
定價 650 元
網站特價 424 元 ( 85 折)
定價 420 元
網站特價 357 元 ( 85 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