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ro_t1

以我為先的衝動型社會是怎麼形成的? 療癒式的消費主義又是怎麼興起? 做自己、擁有自己想要的,有什麼不對? 我們以為自己活在一個自由意志的社會,但事實正好相反,我們都被自己和眾人的衝動給綁架了。現代市場非常善於滿足我們的衝動,使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:我們想要的,不一定是我們需要的。當衝動不再只是個人的事,而成為消費選擇、企業經營與政府政策的驅動力,我們的欲望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?

 

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衝動效應

貧富差距拉大:生產力提升,但整體經濟分配已把勞工排除在外
能買就是幸福:上班族薪資水準下滑,消費能力反而持續上升
集體一起孤獨:愈即時溝通卻愈孤獨,焦慮症與憂鬱症者史上最多
療癒商機爆發:自我更擴張卻更脆弱,創造瞬間快樂的能力成為企業獲利主力
工作機會消失:企業以利潤為王,無領取代藍領,新下層社會階級產生
大腦認知危機:研究認知偏誤成了新顯學,行銷關鍵在心理層面
自戀主義文化:以我為尊的世代,對整合不同意見或關心他人利益,感到既耗費心力又冒險,這些欠缺效率的事他們根本不想做
小就是大:激化對立、鎖定微目標,政治人物反而更容易擄獲人心
不合作主義:政黨之間不合作,全力阻撓對方,就可確保下次選舉勝出
政治化新聞成主流:觀眾已習慣義憤填膺,媒體也樂於發揮創意,讓民眾激情不斷加溫

 

人之初,性短視?!

效率是文明進展的動力,但我們一切力求以最低成本達到最大產出的信念,此刻,正在摧毀我們的社會。在效率大旗下,追求公平正義、尋求共識、培訓員工、謀求全民福祉等耗時費力又花費資源的長遠價值,一一成為衝動型社會下必須削減的成本負擔!
在我們把一切交給靈魂的野性之前,本書來得正是時候,幫助我們用全新思考,解讀並解除種種衝動效應,這場仗,我們一定要打贏。

2015 / 10 / 29出版
14.8 cm x 21 cm|平裝
定價380元|79300
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會員選書

author

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在著作《忍耐力》一書中提到一項實驗:研究人員拿大小不同的巧克力給一群學齡前兒童,提示選小的現在就可以吃;選大的則要等十分鐘才可以享用。問小朋友哪一種選擇比較聰明有利?這些兒童贊成等十分鐘比較划算,但問到如果馬上就要選擇,小朋友卻選現在就吃。

由此看來,既使是稚童在理性上也會判斷優劣,但在即時選擇時,就未必會依理性決定了。當然我們不能就此斷言,「人之初,性短視」,但也看出人性中不乏理智一時無法克服屬於短視、衝動的特質。

上述這種特質,也許可以解釋本書作者羅伯茲提出的質疑:「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境地?過去那個謹慎、團結與放眼未來的社會,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衝動、以自我為中心且短視近利的社會?」誠如作者所指出,人類,尤其是現代人,常分不清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,結果眼前激情「想要」的滿足,反而影響甚至犧牲了長期實質的「需要」。

在這種「衝動型社會」(The Impulse Society)下,我們會發現企業的獎酬制度只連結短期績效,而忽略長期的風險控管以及制度規劃;我們也看到政治機器因偏激及民粹可以廉價取得選票的鼓舞,而罔顧國家社會全方位的利益。

羅伯茲看到問題,也鼓吹社會成員反璞歸真,叛離「衝動型社會」,與目前自動運作的社經效率機器保持距離,字裡行間,顯示他當然也意識到其中的困難。無獨有偶,撇開作者所處的美國,看看能源缺乏的台灣,因為政治機器的運作,挑起民眾對低價能源的沉迷。從而主張凍漲、降價的政客竟能收割民眾短期歡喜的果實,而嘗試將價格合理化配合長遠節能減碳的人士,卻飽受油電雙漲的抨擊。

2015年9月1日國內某醫院開辦「質子治療門診」,媒體報導中提到治癌效果有如「深水炸彈」,也引發心急病患「想要」而不顧是否真正「需要」的爭議,此時如閱讀本書第七章應可有所領悟,甚至對健保制度會有不同的構想。

本書問世時,相信2016年選舉已展開序幕,這時翻讀本書第八章,應也可洞悉政客主張分裂、「我們」對抗「他們」的選舉手法,更能清楚了解手中選票的抉擇。
總之,本書來得正是時候,如因此改變各社群成員的想法,想通如何選擇巧克力,也是功德一件。

近年來,經濟學界及經濟評論界已有了微妙的改變。那就是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,以及接著的占領華爾街運動,已使人們對於資本主義,特別是銀行金融部門展開了批判性思考,人們已承認,資本主義體系和當今的總體經濟學已出了嚴重的問題,於是批判性的經濟著作開始大增。

另外,自從2013年8月法國經濟史學者皮凱提(ThomasPiketty)出版《21世紀資本論》後,整體氣氛已變,並出現了兩個新名詞,一個是「BC」,它的意思是Before Capitalism,是指「《21世紀資本論》出版前」,經濟學術界仍在資本主義的既定框架內討論問題;而「AP」則是After Piketty,是指「皮凱提之後」,說的是後來的人已更能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經濟問題,意味人們已了解到,現在的經濟問題是人類總體文明出了問題,包括道德、政治、社會,甚至人性、制度等都出了問題。邱吉爾曾說過:「資本主義是人類經濟管理最壞的制度,除非人類能窮盡其他的方法。」意味著資本主義體系已需要重新反省。

因此,這本由美國資深評論家羅伯茲所寫的《衝動效應:衝動型社會的誘人商機與潛藏危機》,可說是部典型的AP著作。它簡直可說是部新的經濟文化史,我一讀之後就愛不釋手,並對作者廣博的知識佩服至極。作者對經濟相關的社會學、道德學,甚或哲學心理學,以及近代高度發展的腦神經學及政治制度學,都有深刻的反省。因此本書是本相當宏觀的著作,足以使人茅塞頓開,不過本書也因為它的視野寬廣、知識淵博,所以也是部具有一定難度的著作。當人們在閱讀本書時,可能需要更多思考力。

首先開宗明義,我們需要對書中提到的「衝動型社會」加以推敲琢磨。到底什麼是「衝動型社會」?近代腦神經學早已發現,人類在面對問題及思考問題時,其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在互相競爭。人腦的某個部位負責高層次的認知活動,尤其是前額葉皮質區,所謂的深思熟慮就是由這一區決定,它是較晚演化而來的腦部結構。而另一種心智歷程,則發生在較早演化出來的大腦邊緣系統,也就是所謂的「蜥蜴腦」,它掌管人類對危險與性的本能反應,普林斯頓大學的專家曾經證明,蜥蜴腦只管現在與立即,它是沒有未來這個向度的。

羅伯茲從腦神經學借用這種概念,做為本書的主軸。「衝動」(Impulse)指的是人類面對各種選擇的刺激所產生的立即短期反應,它不是深思熟慮,不去考慮未來,取得立即而眼下的滿足已成了人類第一目標;至於所謂的長遠需求、多重的價值、人與人的相互義務、人類各種體系的永續性,全部都不在顧慮之內。立即而短期的滿足,在人類的發展史上,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占有如此的優先順序,羅伯茲就以這種本能觀點,來批評當今的經濟問題,如勞資關係、金融服務、財稅政策、信用膨脹、貧富不均等。這一本非常到位的經濟文化評論著作。

除了即時而短視的「衝動」概念外,在這本書裡,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是「自戀主義文化」。要分析這個概念需要先了解1978年由美國當代首席社會理論家及歷史學家拉希(Christopher Lasch)所著的現代經典《自戀主義文化》(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)。

對近代美國文化思想史有所了解的,都當知道1960至1970年代乃是美國「新個人主義」和「生活世界解放」的年代。當時的思想家如馬庫色(Herbert Marcuse)等人,都認為未來的社會革命目標將是「真實的個人之出現」,這種個人的崛起,將會瓦解國家及政治社會的威權,尤其是意識及潛意識的解放,更可促使人類心理的再革命。這是「左派佛洛依德」崛起的時刻,它對瓦解舊秩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。

但人們也知道,一個舊秩序瓦解,乃是社會上各種既有勢力開始角逐的時刻。1960、1970年代的「新個人主義」卻是替資本主義階層開啟了進軍社會的新大門,生活世界的解放促成了性解放、性放縱和性歡樂文化;政治的解放則使得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主義有了反敗為勝的機會。結果是人的解放,反而促成了商業化的自我放縱和自戀文化的興起,戰後美國的克勤克儉、勞資平等、社會的義務感反而消退。拉希在他的《自戀主義文化》一書中指出,將「自我」扭曲為「自戀」,使得人們的價值與關心日益窄化,反而疏離更深。「自戀」是自私自利的最高形式!

拉許的《自戀主義文化》出版後,造成思想學術界極大的震撼,並直接影響到一、兩代的學術精英,本書作者羅伯茲顯然就受到拉許的啟發,因此他的這本書一出版,評論家即認為它必將像《自戀主義文化》一樣造成轟動,我曾經拜讀過《自戀主義文化》,並深為歎服,我認為本書如果有第二個書名,它應是「自戀主義的經濟」!

因此,現在已是AP時刻,人們對經濟的思考已需放大視野,不能在既有的條框內去討論。本書就是一個代表。作者對當今各種經濟怪現狀都提出了批判後,話鋒一轉,就回到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前提,經濟的終極目的,是在追求亞當斯密(Adam Smith)說的「整個社會的安穩」,國家必須被重新打造為「國家社群」,進行社群主義的大改革。由他的敘述脈絡,我們已可看出他的立場乃是「社群主義派」。只有透過社群永續的核心價值重建,經濟也隨之改變,本能型的衝動和自戀主義之弊,才可能跟著改變!

當代學者和評論家在這個AP時刻,正在對問題叢生的經濟沉痾展開新的不同思考。這本書充滿了微言大義的智慧,我們千萬不要錯過了!

(本文為節錄,完整內文請見《衝動效應》)

星期五傍晚時分,我坐在西雅圖北部一家蘋果專賣店內,身旁還坐了幾個中年人。我們這些剛買了iPhone的消費者,一同參加產品使用說明。以往,我們習慣在星期五傍晚到酒吧喝酒,紓解一週壓力,但現在,購買個人科技產品也變成一種休閒活動,這家蘋果專賣店正擠滿了人。

我們的指導員奇普是個二十多歲的纖瘦青年,他戴著一副時髦的眼鏡,剛教完我們如何使用Siri。Siri被歸類為「人性化生產力應用程式」,換句話說,這種軟體可幫助我們以更少時間做更多事,提高我們的效率。

老實說,Siri真的帶給我發自內心的快樂,我要她設定五分鐘的計時鬧鈴,她真的照辦了;兒子參加越野跑步練習,我要Siri告訴他,我會晚點去接他,她真的一字不差的傳了一封簡訊給他。我簡直樂壞了。

但我真的看不出這些新工具如何提高我的生產力,事實上,我很確信我的生產力因此降低了。

這些功能讓我很開心,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,當下在我體內流竄的神經化學物質,在很久以前,曾幫助我們的祖先以最快速省力的方法,找到食物、遮蔽處所與性伴侶。

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化學衝動,才是蘋果公司真正的產品。

不只是蘋果,Google、微軟、臉書等公司真正賣的,其實是另一種生產力:以最少的精力,創造最大瞬間快樂的能力。

這跟一般經濟學家說的生產力完全不同,但蘋果公司這家擁有極高市場價值與品牌知名度的企業,藉由將自己定位在「以我為中心」經濟的正中心而獲得空前成功。

蘋果的成功,再加上個人科技產業的快速成長,全球每年花費上兆美元,購買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,這一切都說明了這種新型態的生產力,在更深的層面上,和其他生產力同樣重要。

我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在這些產品上,同時以狩獵採集者的高度警覺與專注力,只要這些產品一上市,我們就不假思索的設法盡快取得,一如我們的先人,一有機會就會設法取得最新的武器或工具。這種無所不用其極,不斷追求更高效率與生產力的反射性反應,正是衝動型社會的精髓,也是我們討論的起點。

(本文為節錄,完整內文請見《衝動效應》)

ex1
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?
定價300元/優惠價85折 255元
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會員選書
ex2
賈伯斯傳
特價599元/優惠價85折 509元
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會員選書
ex3
什麼都能賣!
定價450元/優惠價79折 356元
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會員選書
ex3
記得你對自己的承諾
定價280元/優惠價79折 221元
放入購物車 俱樂部會員選書
page_fo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