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分享 加入天下文化Line好友
購書車 | 會員中心 | 客服信箱

50年 50篇章
談慈善 談醫療 談教育 談人文
談環保 談骨髓 談兩岸 談宗門……
看見證嚴法師與慈濟人
如何堅守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的初心
跨越時間與空間 走進人與人之間

 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,成立於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四日(農曆閏三月二十四日)。證嚴法師承襲印順導師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的理念,秉持「佛法就在生活中」精神,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帶領慈濟人「走在最前,做到最後」,展現佛教的慈善力量。
  從日存五毛錢萌發的在地慈善,到奔赴世界各國救災,綿密的菩薩網從臺灣花蓮擴展至全世界,是慈濟人在實做中修行的表現;五十年的發展歷程,鋪就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的行善大道。慈濟從在地走向國際,來自小島的軟實力促成人世間美善不斷循環。
  二○一六年慈濟成立屆滿五十年,全球九十三個國家地區,都有慈濟的足跡;半世紀的努力,則是佛陀精神在人間的實踐。證嚴法師期許所有慈濟人要「教富濟貧、濟貧教富」,啟發人人心中愛的種子,藉由一點一滴的付出,拔除人間苦難,菩提自然遍地生。
全彩印刷 軟皮精裝附絲帶
定價650 元 優惠價79514
放入購物車俱樂部會員選書
潘煊
出生於埔里小鎮,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,歷任雜誌、新聞媒體編輯、撰述等職。多年來得遇因緣,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,傳達人間美善事蹟。著有《人間佛國—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紀事》、《看見佛陀在人間──印順導師傳》、《慢行聽禪:殷琪問法・聖嚴解惑》、《證嚴法師:琉璃同心圓》等書。
  • 證嚴法師皈依印順導師,深受導師人格薰陶,並引導慈濟走上「不為己謀,為天下計利」之路。(攝影/阮義忠)
  • 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是證嚴法師出家後落腳處,也是慈濟功德會創立所在。從農耕、縫製嬰兒鞋開始,開啟慈濟「自力更生」的不變清規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  • 跋山涉水探訪花蓮貧戶。司機不忍眾人寒天涉溪訪案家,開上溪床,卻輪陷淤泥,眾娘子軍使力推車上岸,有驚無險度難關。(攝影/證嚴法師)
  • 一九七二年,慈濟在花蓮醫院幾位醫護人員支持下成立義診所,每週固定兩次義診和不定期下鄉巡迴義診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  • 證嚴法師從自己的病痛看出去,看到了一層深過一層的糾心圖像,:「人命呼吸間。再不做,來不及!」立願籌建醫院,翻轉花東醫療的孤島困境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  • 籌建慈濟醫院最先遭遇的難題是覓地,證嚴法師踏過墳場、涉過水塘,奔走年餘,仍陷入膠著。歷經多方困難,於一九八四年四月再度舉行動土典禮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  • 慈悲的芬芳從臺灣花蓮飄洋過海,第一顆乘風高飛的慈濟種子,就著陸在美國西岸的加州。慈範(中)阿嬤將大愛種子帶到矽谷,啟動了科技重鎮許多年輕心靈愛的引擎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+ -
  • 菩提講堂修觀法師(左)曾因花蓮醫療不足,被緊急送回臺北急救,得知慈濟建院消息,立即變賣俗家田產,捐出百萬護持。回顧歷屆董事會,榮董們總是慷慨解囊。他們點燃「慈悲喜捨」的火種,並且見證慈濟志業的發展,不遺餘力地走在創造社會大愛的歷史行列中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  • 慈院地處臺灣東陲,醫護人員招募不易,自一九八九年起,慈濟陸續辦學,創辦慈濟護專(現為慈濟科技大學)、慈濟醫學院(現為慈濟大學)。圖為懿德爸媽出席慈濟大學護理系加冠典禮,為孩子們獻上祝福與期許。(攝影/顏霖沼)
  • 證嚴法師常以出世之心,談入世之事,一句句平實淺顯卻蘊含深意的智慧法語,給予堅定力量及指點生命方向。這種種觀機逗教、隨機開示的內容,集結而成《靜思語》。圖為志工張愷倫代表慈濟贈送《靜思語》一書予菠莉牧師,讓她帶去監獄,提供受刑人閱讀。(攝影/鄭茹菁)
  • 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,足跡遍及外蒙古、尼泊爾、衣索匹亞、盧安達、南非、祕魯、海地等多個國家,每一次的國際賑災,都有著不同的困難與挑戰,證嚴法師期望眾人見苦知福,為社會人群付出。圖為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,慈濟志工前往重災區萊特省獨魯萬市發放熱食。(攝影/蕭耀華)
  • 「無語良師」-大體老師將身體奉獻出來,培養未來的醫生能夠尊重生命,未來行醫時真正「以生命面對生命」。圖為李鶴振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,並入住心蓮病房,生命最後仍打起精神,期勉醫學生好好利用大體老師,成為濟世救人良醫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+ -
  • 落實社區志工,橫向互動,垂直關懷,證嚴法師用智慧織網,讓愛在地串連,穿引得更密實。圖為賀伯颱風造成新北巿板橋地區嚴重淹水,慈濟志工協助受災鄉親清理家園。(攝影/林榮助)
  • 二十五年間各地慈院相繼啟業,慈濟「愛的醫療網」已然成型。因應醫療需要,就地守護生命、守護健康、守護愛。圖為歷經三年十個月興建,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終於在二○○○年八月啟業,當天近萬人次蒞臨祝福。(攝影/顏霖沼)
  • 二○○○年,對慈濟教育志業的發展進程而言,是一個圓滿年。慈濟醫學院改制為綜合大學,慈大附屬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始招生,貫通幼教、小學、國中、高中、專科、大學、碩士班到博士班的體系,已完成了全程、全面、全人的「完全化教育」。圖為慈濟科技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藉由「部落關懷與學習」課程,從服務中體會護理的本質與意義。(攝影/顏霖沼)
  • 泰國道德中心與慈濟基金會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,約定未來雙方持續交流行善經驗,將慈濟美善的種子播灑於泰國。泰國道德中心暨媒體團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,一起體驗把分類好的寶特瓶踩扁。(攝影/王紀郁)
+ -
  • 慈濟宗由「靜思法脈」及「慈濟宗門」二者架構組成。靜思法脈是理相,是精神內涵,是證嚴法師的思想、法髓及行儀風範;而慈濟宗門是事相,是具體實踐的四大志業、八大法印。圖為二○一三年五月,慈濟於中正紀念堂舉辦浴佛活動;眾人身穿雨衣在滂沱大雨中排出立體琉璃同心圓、飛天等圖騰。(攝影/傅家銘)
  • 清晨三點五十分,打板聲響起,靜思精舍即開啟一天的生活節奏。日日恆持,清晨四點二十分,早課開始。禮佛儀軌莊嚴,梵唄唱誦千年的佛典;五點二十分,早課終了,止靜過後,證嚴法師即開示晨語。(攝影/陳李少民)
  • 「清淨在源頭」的觀念:「環保必須從路邊的環保站推入家庭,才能徹底達到品質的提升。」有人無償借用土地,有人發心蓋鐵皮屋,有人免費為環保車加油,證嚴法師欣見屏東枋寮環保站好人好事多,期勉帶動更多人力行環保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  • 二○一一年八月,在臺北小巨蛋舉辦的《慈悲三昧水懺》經藏演繹,由來自各地慈濟人與專業演員共同詮釋,陪同社區會眾一同深入經藏。(攝影/顏霖沼)
  • 證嚴法師常以「弟子慧命」、「說法傳法」、「傳承」為談心題旨,勉示所有靜思弟子。字字直抒胸臆,句句流露真情,讀之,思之,慈教諄諄、期望殷重,令人動容。(圖片/慈濟基金會)
+ -
一九六五・八
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
  一位年少的女孩,跟在母親身邊。母親正與幾位朋友相約去寺廟拜拜,其中一位說不去,因為當天沒帶錢,不能添香油,不敢去。
  聽到這對話,女孩感到十分不解:「寺廟,一定要人捐錢添香油嗎?沒錢的人,就不能親近佛教嗎?」
  單純的疑問,在少小的心靈裏,是一種力量。
  猶如種子冒芽見天光,在女孩接觸佛教後,意識到社會大大誤解了佛教和出家人!漸受法義薰陶的內心,暗自發願:有朝一日出家了,一定要自力更生維持生活,不接受供養。
  一九六三年,女孩二十六歲,得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,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證嚴法師。

一屋一田,克勤克儉
  一九六五年,二十八歲的證嚴法師,帶著三位弟子借住花蓮普明寺側屋。
  孤鳥借巢而居,粗簡的木板房子,夏熱蚊子多,冬天冷風穿窗刺骨,撿碎布縫成的被子,根本蓋不暖。一日三餐靠自己種菜,青黃不接時,就採過貓、刺杏仔、山茼萵等野菜佐食,境況之窘困,只差沒去海邊撿泡過海水「有鹹味的石頭」來配飯。
  清貧歲月,身無長物,普明寺後的旱地成為生活寄望。初試耕作,毫無農事經驗的大弟子德慈,為了翻整那片荒蕪已久的貧瘠硬土,吃足了苦頭。推駛犁具,完全生澀,老牛又欺生硬是不肯走。證嚴法師於是向人討來一大綑甘蔗尾,抱著走在老牛前面。老牛受甘蔗尾吸引,終於才一點一點前進,拉動犁耙耕地。
  村子裏的阿兩伯,看到這師徒倆別樹一幟的耕田風格,笑問:「師父,你們在玩遊戲嗎?」於是義氣相助,「我來幫你們犁!」
  旱地收成不敷所需,證嚴法師的俗家母親看在眼裏,心想:「孩子要自力更生,我就給他一個維生的來源。」因此買下九分水田,讓師徒依靠度日。
  所有農事比如割稻、打穀、晒穀、拔花生,證嚴法師都親身參與。即使在一九六六年慈濟功德會成立後,白天要為會員解惑開示,或者早出訪查貧戶、晚歸處理會務,但凡遇到農忙,依然捲起袖子分擔農事。
  證嚴法師雖體弱多病但毅力驚人,每次收割稻子,他總是頭戴斗笠,臉上圍著面巾,露出的雙眼清澈明亮,一邊腳踏打穀機,一邊手摔稻穗,動作明快俐落。

一雙嬰兒鞋,力量起飛
  看天吃飯的農事,難以維持基本溫飽,師徒為了另覓生計,各種手工副業不曾停息,糊水泥袋、做嬰兒鞋……
  在慈濟功德會成立前兩個月,嬰兒鞋開始成為生計主力。鞋底、鞋面的縫製,每人各司其職,證嚴法師專責最難的部分─鞋底周圍滾邊。他拿起針來沉著定靜又快速,一人抵得過所有人的製程,成品也最為漂亮。
  行情本是三塊半的嬰兒鞋,花蓮商家感於出家人不受供養、自力更生,因此以四元的好價錢收購。一雙四元,師徒六人每人每天縫一雙,一天就有二十四元收入。如此一針一線,勉強維持了生活,也織就了慈濟功德會誕生前的契機。
  而在功德會成立後,為了濟貧救苦,師徒六人每人每天必須多做一雙嬰兒鞋,以此為基礎,加上號召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日存五毛錢,慈善工作就從這每月的一千一百七十元,微小但深刻地開始了……

【從嬰兒鞋到靜思書軒】
  自力更生,是一條堅韌的長線,貫串著衣食用度、信念思惟;貫串著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百丈清規;貫串著證嚴法師出家前的初衷、慈濟功德會成立後的堅持;貫串著至今五十年來,綿延久遠的「靜思家風」。
  為了堅持自力更生,從最早師徒六人借住木屋,到現今的靜思精舍,前後嘗試了數十種工作,維持生活的同時,更從作務中修行。
  證嚴法師感恩母親買田以供耕作、買地蓋精舍,「是母親給了我助緣,我才能堅守自力更生的志願。」
  農事之外,手工副業迭經波折。物資波動買不到棉紗織手套時,開始木板雕刻(梅、竹與八景),後因日本斷交,木雕供應鏈也斷了。自此,成衣加工、棉被周圍鉤卡司米龍繡線、花蓮美美布莊的女裝大衣車縫,接連在精舍出現。
  遇到經濟不景氣時,也曾撿碎布縫成布套,供鐵工廠抽鐵防熱用。為了突破生活的艱難,開始從事高週波嬰兒尿褲的生產。之後透過介紹,做過瓶蓋內面的白色墊片,連著三年種菊花、手工塑膠花、串珊瑚珠子,連外銷的猴子爬樹也在副業之列。之後的手拉胚陶藝,更是藝術氛圍鮮明的精舍一景。
  數十種工作的波折經歷圖,是靜思精舍扮演慈濟後盾的完全承擔史。從六○年代進入九○年代,「手工」的精神,邁向新的範疇。創立於一九九三年的「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」(前名「靜思文化公司」),成為自力更生的現代耕耘模式。
  在證嚴法師淨化人心的理念下,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圖書、影音光碟以及環保產品等,透過靜思書軒門市,以營運所得維繫精舍生活。
  靜思精舍是慈濟發展的源頭,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,五十年來,自力更生清規不變,生活用度不僅沒有一分一毫來自慈濟會員的捐款,反而提供飲食、住宿接待全球慈濟人。證嚴法師認為,慈善、濟貧屬於生活層面的救助,然而人心淨化、精神滋養,必須仰賴人文的力量。從縫嬰兒鞋的手,到靜思書軒內種種化人文美善於產品中的手,手手相連五十年,牽繫著證嚴法師「自力更生」最初的一念。

「供養」的深義
  傳統的佛教叢林,都是接受善信居士的供養來維持,然而證嚴法師自出家即發願,不趕經懺、不收弟子、不受供養。自力更生的心志與作為,一直少人理解。「數十年來,我在滾滾紅塵中,有誰能了解?總是有著孤單之感。」
  孤單感並沒有軟化證嚴法師的堅持,他確信出家人能在入世行菩薩道的同時,出世自食其力。就如唐代百丈禪師在他建立的叢林,倡導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修行生活。
  對於供養,證嚴法師別有見地:「雖然我都說我不接受供養,其實在精神上、人力上,慈濟人無所求地付出再付出,做我想做的事,這不就是對我的供養嗎?」證嚴法師進一步解析供養有兩種:「一種是以物質供養『生命』,另一種是以心力供養『慧命』。慈濟志業是一個慧命,大家為這個慧命盡力,就是用『行為』來供養我,給我精神力量,所以我也是接受供養。」


摘自本書第一章第二篇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,完整內容請見《行願半世紀》

《翻轉人生》 《我是小志工-增訂版》 《清淨赤子心》 《心靈的故鄉》
定價:380 元 定價:350 元 定價:350 元 定價:330 元
放入購物車
俱樂部會員選書
放入購物車
俱樂部會員選書
放入購物車
俱樂部會員選書
放入購物車
俱樂部會員選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