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文燦模式

堅定、溫暖、包容 打造幸福城市

鄭文燦 農村家庭長大
樸素又肯吃苦的生活態度 讓他成為民主化過程代表的新生代
一九九○年野百合學運
改變台灣 也改變了鄭文燦和他的世代

從幕僚到首長 從議員到市長
鄭文燦秉持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」理念
在桃園市民中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地位

「鄭文燦模式」
代表了逆轉勝 代表了一種思維 一種改變的方法
永遠兼具市長的高度與市民的角度
鄭文燦的每一步 都讓人充滿期待

從當選的驚奇到執政的驚喜

他沒有辜負桃園市民的期待,變成一位翻轉桃園的魔術師。升格的桃園市,已經耳目一新、改頭換面。鄭文燦當選的驚奇,已經成為執政的驚喜。

鄭文燦市長的領導風格,推動政務的決心跟毅力,當然扮演最關鍵的角色。這本書的內容,就是在說明桃園市如何在過去這段時間,凝聚進步共識,超越政治對立,創造出地方治理的新典範。

桃園的成功,說明認真做事,人民就會看到我們的努力。我對桃園市民的智慧很有信心, 也相信文燦會跟桃園一起,繼續向前衝刺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「鄭文燦模式」。

蔡英文 中華民國總統

桃園的天光

市長就任時,我特別用客語寫了一首詩送給他,叫<天光囉>,象徵著我們的桃園市要邁向大發展、大進步。市長的這本書,除了講述他從學運到從政,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,也說明了桃園在天光前後的故事,以及整個城市的進步軌跡。

因為心中有熱情、有價值,所以鄭市長的施政讓大家肯定、稱讚。在文學的推廣、文化資產的保存,還有客家語言文化的推廣等方面,我都看到現在的桃園市政府,在鄭市長主政下,真的不一樣,真的很用心。

鍾肇政 台灣文學之母

摘自本書序,完整內容請見《鄭文燦模式:超越對立、翻轉桃園》


時代造英雄

時空回到二十八年前、一九九○年三月,台灣戰後第一場規模最大的學生運動—野百合學運,敲開了台灣民主之門,改變了許多人生命的DNA,像如今活躍政壇的台中市長林佳龍、立法委員黃偉哲、前農委會副主委翁章梁等人,都出身其中,鄭文燦更在此役展露其冷靜、韌性的特質與超強的溝通協調能力。

時代創造英雄,英雄改造時代,當年正在念大四的鄭文燦,生逢其時,站在這波改革學潮的浪頭上,堪稱是這場台灣民主化轉折盛宴的重要靈魂人物之一。

堅持和平與對話

雖積極參與學運,但鄭文燦從未真正直接面對政治威權,野百合學運是他第一次與權威正面對決,哪裡來的勇氣與決心?「有一種看不見的、無形的恐懼,但在突破那個恐懼時,我們算蠻勇敢的。」鄭文燦說,某種程度上,野百合學運也是李登輝時代的開啟,因此有人把學生當成李登輝的「紅衛兵」,「我們是看到台灣社會的變化,自己跳出來的,但事後看來,當時的氣氛有點緊張和不安。」

隨後李登輝接見以范雲為首的學生代表,公開承諾:要終止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》,要展開民主改革,願意召開國事會議、尋求朝野共識。學生代表回到廣場上,由范雲宣讀李登輝總統的承諾,之後全場學生分校分區討論,是否接受並撤退。

「這是一個艱難的民主表決過程,也是我對這一場學運最深刻記憶的一夜」,鄭文燦說,前後歷時八個小時,分二十幾個區分區表決,最後回到校際會議再表決一次。「有些人才剛來沒兩天,覺得還不夠,不願意撤退,我還一一去溝通。」他估算,當時大約有二成的學生不願意撤退。

「我知道只是個承諾,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約束力,當下有很多酸言酸語:『被摸摸頭就撤退了?』『難道一萬人抗議五天就只換來一張紙?』 『是不是與國民黨有什麼暗盤、交易?』『你們退,我們要去總統府前面繼續坐!』」面對廣場上各式各樣的聲音,校際代表們一區一區去說明,直到全數通過撤退。「那時候教授、研究生顧問團都提出許多意見。我當時很冷靜地處理這些問題,這真是一場難忘的運動!」

種下「改變台灣」的種子

「野百合學運改變了我們那一代人人生的價值觀, 就是我所謂的『DNA被改變了』,無論往後扮演什麼角色,對台灣的土地都會有很深 的感情,因為我們看到台灣由威權走向民主、由戒嚴走向解嚴,整個台灣生命力蓬勃發展的階段。」

雖然鄭文燦沒有因此立即從政,卻從此在心中種下「改變台灣」的希望種子。隔年,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日,鄭文燦才加入民進黨,一步一步朝他心中的理想邁進!

摘自本書楔子,完整內容請見《鄭文燦模式:超越對立、翻轉桃園》

鐵路地下化的堅持

鄭文燦早在競選市長時就提出「政策大轉彎」的鐵路地下化政策。「這樣的政策選擇,說明鄭文燦是政治家,不是政客。」原在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任教、現任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的劉坤億,在二○一四年市長選舉時擔任鄭文燦的政策幕僚。他指出,鄭文燦對許多政策早有定見,有時甚至反過來說服幕僚,「鐵路地下化就是其中之一」劉坤億表示,主張鐵路地下化必須增加經費、延長工期,因此要改變政府決策,難度非常高。

「工程一旦做下去,會影響地方百年。」劉坤億佩服鄭文燦的遠見,「採高架雖較廉價,但地下化才是對地方未來發展負責任的決策。」

其中有位七十幾歲的「地鐵阿公」林連生,他原是理髮師父,家住內壢車站前,因規劃中的高架鐵路要拆他的房子,而被捲入這場社會運動。看到鄭文燦對鐵路地下化的堅持,讓他重燃希望,每隔三、兩天就打電話給鄭文燦加油打氣。

堅持對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

改弦更張需要龐大的預算,中央會不會支持?有沒有可能逆轉?不少人唱衰,抱著看好戲的心情,看鄭文燦的地下化大計會不會觸礁?會不會走不下去?

即便鄭文燦以溝通見長,但政策要逆轉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「面對卡關、觸礁,要沉得住氣,很多事情不是一天可以改變的。」回顧折衝過程,鄭文燦表示,在民進黨執政前,交通部一直刁難,桃園市府提出的可行性報告,怎麼審都過不了,一直延宕,直到政黨輪替後,歷經多次溝通方才定案。「這不是短時間的危機,而是長時間的壓力,在還沒有逆轉之前,確實要承擔很大的壓力。」鄭文燦有感而發。

展現鋼鐵人的意志,據理力爭,鄭文燦與桃園市民終於迎來美好的結果。

「這裡不是外國,是未來的桃園。」在二○一七年的市政說明會上,鄭文燦展示未來桃園火車站雄偉壯觀的興建藍圖,仔細向市民說明鐵路地下化後的願景:「鐵路如果採用高架,會有四層樓高,旁邊根本不能蓋大樓,只有鐵路地下化,車站附近才能蓋這樣的大樓。」

「鐵路地下化工程計劃預定工期七年,屆時桃園會轉大人!」鄭文燦說。

摘自本書,完整內容請見《鄭文燦模式:超越對立、翻轉桃園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