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現今為市定古蹟,當初擇址以表町通(館前路)為金融機構林立的街道,交通上北距臺北驛不遠,和臺灣人聚集的大稻埕也算近,現在反而因「總督府博物館」(今國立歷史博物館)、「勸業銀行舊廈」(臺灣土地銀行)三者緊鄰,因此計劃以地下道相通,規劃三者連成一氣,形成臺灣自然史博物館區,所以本廈暫時封閉。 三井財閥在戰後一九四六年(昭和二十一年)被GHQ(General Headquarters, 麥克阿瑟將軍設立的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)勒令解散。GHQ認為像三井這種雇用數十萬勞動者,幾乎壟斷全部近代產業的超級企業怪獸,根本不符合自由經濟的原則,因而必須予以解散。實則在甲午戰後,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,其中各家財閥裡三井最早來臺,一八九六年即在臺北成立附屬於香港的出張所,且已經注意到臺灣特產中砂糖、米、樟腦等龐大資源利益。殖民政府也刻意培植三井,取代晚清時控制臺灣貿易的歐美五大洋行。 日本領有臺灣初期也不能獨占資源,譬如樟腦,由於清國積弱不振,一八六○年淡水開港後,製造、販賣權為外商所控制,清廷本欲收歸官營,卻招致列強反彈而不了了之。日本領臺後,本想強力禁止無許可證者製造樟腦,果然又引來外商抗議,英、德兩國且直接向外務省施壓,總督府只好讓步,一八九九年頒布樟腦專賣制度。雖然由專賣局獨占樟腦之製造經銷,但販賣權卻委由英商Samuel商會主其事,府方的說法是英商了解世界市場,要到一九一二年後,再改由三井獨占。 三井最後終於包山包海,從怡記、德記等洋行手裡搶回大筆砂糖交易,且全面主導沙轆製糖販售,以及大日本製糖、鹽水港製糖、大正製糖、東京製糖等輸出業務;稻米交易到一九二八年,蓬萊米之交易占有率達六十二.四%;煤炭交易中,臺灣炭業諸如基隆炭礦、臺灣炭礦、臺陽礦業、後宮合名會社、黃東茂深澳炭礦等與三井往來密切,全臺煤礦產出之六成交由三井輸出。其他諸如鴉片、樟腦、菸草、食鹽,以及非在專賣之列的茶葉、鳯梨罐頭、紡織品等,大部分為三井所掌握。 一九三九年日本為了推進南進政策,乃將殖民地臺灣規劃為走向工業化之路,三井亦積極在電氣化學工業、電氣機械工業擴大投資。總而言之,沒有三井,就沒有日本拓殖臺灣的利益。
圖中最遠處是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「菊元百貨」,另有專文介紹。靠近菊元百貨,座落於衡陽路與博愛路口,招牌高掛「功學社」的大樓原為「盛進商行」(博愛路一一五號),在菊元之前是最大的百貨商行,本來專門供應日本軍隊及官廳公務員的需求,因特許而獲利頗豐。後來逐步開放,乃轉向投入一般民眾的雜貨供給。 日人來臺灣後開始有打麻將的風潮,而「村井商店」就是麻雀牌一手代理店。一九二四年後,風氣更盛,許多當時有頭有臉的日本士紳,還被民政長官後藤文夫叫到官邸去嚴厲訓斥一番! 「松井吳服」算是當時吳服界中大型商家,負責人松井豬兵衛在一九三六年的「戶稅大納稅義務者生產額調」裡排名全島第五十八,好像賺了不少錢。日治時期,漢人起初不太願意接受和服,卻對諸如「奧本洋服」洋裁頗有興趣,男性在一九一○代就開始流行剪辮、理洋頭,當然要配洋服。女性則要到一九三○年代,著洋裝才蔚為風潮。 「文明堂」成立於一八九八年是家老字號書店,由長谷川直氏所創辦,原來經營和洋雜貨,一九○二年改變路線販售書籍。長谷川直氏辭世後由妻子長谷川タカチヨ承繼事業,反賣起了「特許レコード」的留聲機、曲盤(唱片)以及收音機等。當時聲寶創辦人陳茂榜十五歲時就到文明堂當業務員,他精準預見了商機,也在此累積了日後在建成町開設「東正堂蓄音器」商店的資本,此即是今天聲寶集團的前身了。 創立於一八九七年的合資會社「辻商店」是專門販賣臺灣物產及標木的元始商。日本領臺之初,出現為滿足博物館展示收藏的標本商與職業的標本家。日本最早製作洋菓子者之一,是東京兩國地方若松町的「風月堂」。創業者為米津松造於一八七五年二月嘗試生產加入黑芝麻的麵包,且很早就雇用了洋人良工,生產數百種品相的洋菓子。辻利茶舖則另有專文介紹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