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讓天賦發光》重點放在標準化教育對學生帶來的傷害。學校是一個充滿標準的地方,家長希望學生的成績都能夠很好,老師期待學生都能坐在座位上乖乖地聽課,政府希望學生的成績能夠不斷進步。學生一進學校就必須按照這個格式,標準化地成長。
有一次我在教室裡,看到一個被孤立坐在前面的孩子,我很好奇,於是我向老師借了一節數學課,發現他不斷想舉手想發表,因為他的程度已經可以挑戰四年級的課程,可是現在上的是二年級的進度。我請他自製一張九九乘法表,他已經算到37×9,可是課本的內容還在處理10以內的倍數關係。如何兼顧全班的需求與個別學生的發展,一直是教育的難題也是教師的挑戰。
政策的引導,也會造成教師教學流程的標準化,「這單元會考嗎?」變成老師不得不重視的議題。老師太重視考試,就讓兒童多元的天賦,減少嘗試的空間。不管孩子有沒有數學天賦,在標準化的教育下,一定要通過國家的考試,要不然就要參加永無止境的補救教學。
有一次校務評鑑,一群學者專家到偏鄉海濱學校評鑑,校長簡報時說,這裡的孩子,每個人都會潛水、游泳,這裡的海產養殖也需要具有這些能力的人才。可是孩子的學業表現,國英數成績都在平均數以下,所以這所學校還是沒有通過嚴格的評鑑標準,而被列為追蹤輔導的學校。
我們真的需要將每一個孩子教成同一標準,還是讓每個地區的每一個小孩,都有他伸展跳躍的空間?
(本文為節錄,完整內文請見《讓天賦發光》書中推薦文)
曾任臺北縣瑞柑國小校長,現任新北市中和區秀山國小校長,曾拿過100年師鐸獎,著有《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》《生活課程的現象學反思》《課程發展的新走向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