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有人問,人文藝術在一所醫學大學的互動或功能為何?這是客氣問話,更率直尖銳詢問可能是:你提供的人文藝術知識活動究竟對一所醫學大學有什麼貢獻? 如我也率直回應,我會說,醫學與人文在學科領域而言,是兩種不同「學科」 (discipline),一個治病,一個調心,沒有什麼關係。 但若問到人文對醫學的貢獻,那就真是大哉問了。「大哉問」一詞出自《論語》〈八佾〉第三:「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『大哉問!禮與其奢也寧儉。』」
二○○四年,麻省理工學院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以下簡稱MIT)選出史上第一位女校長哈克斐德(Susan Hockfield),她決心改變MIT,使MIT成為有人文氣息的校園,於是設立了文學、藝術、經濟、社會、語言等學院與系所。與此同時,與MIT等量齊名的加州理工學院則做了不同的決定,一意專注於發展成最好的科學聖地。加州理工學院培養出三十七位諾貝爾獎得主,曾獲三十八座諾貝爾獎,時至今日卻深感危機。
從二○○八年《海角七號》電影上映、創下破億票房開始,魏德聖為台灣國片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氣象,也讓自己的名字真正走到觀眾面前。此時距離他認識導演楊德昌,正式跨入電影產業,已經過了十五年。 經歷了負債、一夕成名的大起大落, 來自外界與自我的否定曾經幾乎將他淹沒,魏德聖始終專注的,是要拍出屬於台灣的史詩電影。二○一一年,醞釀十一年的《賽德克.巴萊》上映,直到完成這部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電影,魏德聖才算真正完成了他心中的電影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