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二○○八年《海角七號》電影上映、創下破億票房開始,魏德聖為台灣國片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氣象,也讓自己的名字真正走到觀眾面前。此時距離他認識導演楊德昌,正式跨入電影產業,已經過了十五年。 經歷了負債、一夕成名的大起大落, 來自外界與自我的否定曾經幾乎將他淹沒,魏德聖始終專注的,是要拍出屬於台灣的史詩電影。二○一一年,醞釀十一年的《賽德克.巴萊》上映,直到完成這部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電影,魏德聖才算真正完成了他心中的電影夢。 但故事沒有結束,規模浩瀚的《賽德克.巴萊》只是個起點。接著,魏德聖又拍攝了以日治時期嘉農棒球隊為主題的電影《KANO》,記錄那段台灣棒球史上的黃金歲月。 未來,魏德聖還計劃將作家王家祥的歷史小說《倒風內海》改編成「臺灣三部曲」,時空涵括四百年前荷蘭人抵台到鄭成功準備進攻台灣,並從荷蘭人、漢人、原住民三種不同的主觀視角來拍攝,還原台灣當時的歷史。 因為電影,魏德聖第一次在沒人要求的狀況下,主動看完一本書,這讓他相信,對電影的熱情是文化的入口之一。尤其,台灣的歷史豐富且複雜,電影創作者應該跳脫既有的拍攝公式,把這些資產轉化成創意來源,才能走出和他國電影不同的路。 儘管身為一個電影人,魏德聖的企圖心從不停留在拍電影。他希望「臺灣三部曲」能延伸《海角七號》的模式,將南台灣相關的歷史古蹟串聯成歷史園區,打造讓台灣民眾了解歷史的文化走廊。 雖然從籌資、拍片直到拍攝期結束,這段期間卻有痛苦之處,最痛苦的還有宣傳期。但是,講故事、拍故事是他最快樂的事,為此,無論外在的環境多麼惡劣,他都會繼續拍下去。

(摘自本書序文,完整內容請見《向世界出發,走回真實人生》)
連結:https://bookzone.cwgv.com.tw/books/details/BMP010